催眠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?和平时的“状态”比起来,有什么不同?它是特殊的一种状态吗?
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“状态”?即,如何知道一个人已经“进入状态”中?当他感到放松的时候?当他对催眠的暗示产生反应的时候?当脑电波出现特定变化时?
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,一开始接触催眠,都觉得它神奇与充满魔力,也觉得催眠一定就是一种“特殊状态”。我想我比大多数人有幸吧… 去学了比较基于科学研究的催眠疗法,明白了催眠的本质。(还真的应该谢谢朋友佩雯,是她找到了英国催眠学院,和我一起报读 --虽然最后她并没有完成…)。
所以今天,我要从一个科学的角度、一个循证、基于实验与临床研究的角度,说说“催眠状态”。而这可能会让你相当失望,因为从脑部扫描来看,找不到被催眠者有什么特殊的脑部状态或所谓的“恍惚状态” (trance),它和平时一样,只是会因为暗示(suggestion)的不同,而出现不同的脑电波,比如放松的暗示产生特定的脑电波,但催眠并不是放松!在激烈运动的情况下,人们也还是可以被催眠的。或者你看看舞台催眠表演,当一个高暗示感受性的人接受暗示想象自己是一个5岁的小孩的时候,他表现出来的,也不是放松--而这并不代表他不在催眠“状态”中。
上课实际操作的时候,很多学员会很担心和他们的来访者在催眠过程中沟通,担心这会影响他们的“催眠状态”。但其实,催眠过程中,被催眠者是可以说话,可以描述他们想象的画面,可以回答问题,可以…. 而不影响他们的。
而催眠之父James Braid 把催眠定义成“单一预期主导主意或画面的集中注意力” (“focused attention upon an expectant dominant idea or image”)。没有提起任何特殊状态。确实,催眠本来就是暗示的一门科学与艺术,而不是诱发任何“恍惚状态”或特殊的意识状态。后来许多研究学家发现,任何可以在催眠中进行的事,都可以在催眠外进行(也就是平时的情况下,或只告诉他们这是关于想象的练习、或一些需要完成的任务),虽然在一些情况中没有催眠的效果可能稍微低一些。
所以从社会心理学家的角度,催眠的行为最基本的目标,在于表现得像一个被催眠者,而这是不断地被执行者定义同时不断地被来访者理解的(White, 1941)。
简单来说,被催眠,就是“扮得像自己被催眠一样”,所以你怎么理解催眠,催眠就是什么!如果你相信催眠就是放松,你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;你相信催眠会令你失忆,你就可能失忆;如果你相信它可以帮助你减缓疼痛,它就可以……
好,那如果催眠不是什么特殊状态(尤其提倡催眠是特殊状态的人,记得问他们证据在哪里),那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是否被催眠了呢?答案就在于暗示感受性(suggestibility),即,这个人对暗示产生多大的反应。这其实是相当明显的答案,在催眠里如果你没有对暗示产生反应,那管你什么特殊状态,也没有意义。而每个人天生的暗示感受性虽然不同,但这却是可以被训练提升的(催眠技巧训练其中最为进行大量研究的是 Spanos 的 Carleton skills training programme, CSTP)。
所以到头来,催眠的过程,就决定于被试者的态度(积极,消极,被动?)和动机意愿、还有他们对于催眠的理解(被催眠者应该扮演什么角色?)。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状态,但很多时候,把普通的一个过程贴上“催眠”的标签,却可以带来更显著的效果(有此好处,why not?)。
N.B. 本文参考 Donald Robertson 的 The Practice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Hypnotherapy 一书。作者乃是英国催眠与催眠治疗学院(The UK College of Hypnosis and Hypnotherapy)的创始人,也是我的导师。